學術論壇

您現在的位置:國際名醫聯盟網 > 學術論壇

中西醫結合治療乙型肝炎經驗探討

作者:admin   发布于:2021-05-25 13:55:44

   福建省福清市中醫院(350300)
    郭揚福

 
病毒性肝炎按現在的分類有8種類型,即甲型、乙型、丙型、丁型、戊型、己型、庚型、TTV病毒。甲戊型相似,同屬急性傳染性肝炎:乙丙型相似,多為慢性化趨勢,丙肝主要由輸血引起。丁型不會單獨感染,必須依附於乙肝病毒,共同感染時症狀加重易發生重症肝炎:已肝極少見,僅從恒河猴分離出一例:庚型病毒也不能單獨引起肝炎,與丙肝在血緣上相近:TTV病毒是近兩年才發現。既能從消化道感染,又能經血傳播,曾於武漢發生一例會餐後集體中毒。此8類中以乙型肝炎最為普遍。
根據WH0最新資料,全世界每年有3.5億人為ASC(乙肝病毒攜帶者),其中中國人占多數,中國人的感染率為58.3%,其中廣東為75%:傳染途徑除輸血以外,消化道不感染,但是刮痧、針灸、內窺鏡以及牙科的口腔鑽頭、剃鬚刀都可以引起感染:而新潔爾滅、酒精對於嗜肝性病毒無能為力。
一般乙肝疫苗的 Hbsab可維持五年,接種疫苗後的肌體可能有記憶功能,即 H bsab消失後,當肌體再感染HBV時,肌體可以調出 Hbsab來中和它。一般來說e抗體陽性,那麼e抗原轉陰,兩者一般不可能同時存在,但e抗體不可以長期陽性,如果持續數年陽性,那麼高度可能發生肝細胞癌。核心抗體僅表示乙肝病毒仍然在複製,有可能再發生肝炎,如果是低滴度僅表示過去感染過。從療效上看,屬母嬰傳播、長時間感染、亞型多者,難以轉陰。而急性乙肝,即抗HBV-IgM陽性,症似甲肝,兩對半在合理治療下可全部轉陰。據研究認為,乙肝病人長期(1—3年)吃中藥的意義非常大,是預防癌變的關鍵原因,它可能作用到肝細胞中的HBV,防止複製。
乙型肝炎在我國福清地區的發生率是相當高的,感染率相當於廣東,為75%左右。在治療上難度大、療程長、病人信任度經常難以建立,相當多的病人信心不足,經常更換醫生,並容易受到民間遊醫的坑害矇騙。我在臨床四十餘年總結了很多的病例,應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乙型肝炎,大三陽轉小三陽的成功率比雜誌上所載的30~40%要高,大約可達到70~80%的成功率。但要堅持,ALT升高療效更好。
“乙肝”的中醫病機:1、感受濕熱之邪:濕熱郁不而不達,蘊結在裡,脾胃受困。肝失疏泄,氣機阻滯,故見納呆、身困、脅痛等症。初起或見惡寒、發熱等表正:若濕熱內盛,薰蒸肝膽,膽液外泄,則發為黃疸。2、飲食失當:與本病的發生有密切關係,飲食不潔、失調,損傷脾胃,濕熱內生,鬱蒸肝膽,亦可發生本病。3、疫癘之邪:其性酷烈,人感染後易蘊毒化火傷陰,致熱毒內攻,蘊蒸肝膽,傷及
營血,內陷心包,發為急黃。故見壯熱、煩燥、兩目深黃、肌膚瘀斑,或鼻血便黑,甚至神昏譫語等。
本病初期,病變僅在脾胃、肝膽,以濕熱互結、氣機不暢為主要特點。如果遷延不愈,邪氣留戀,正氣多虛,就會形成脾胃、肝膽、心腎等多臟器的功能失調。一方面,濕為陰邪易損陽氣,脾陽受濕邪困阻,脾陽日益虛弱,脾陽虛也可導致腎陽虛。另一方面,熱為陽邪,久羈肝膽,必然灼耗肝陰,肝陰虛則可導致腎陰亦虛,造成肝腎陰虛。再一方面,濕熱礙氣機傷氣,氣滯則血瘀,氣虛則不能行血,於是淤血不去、新血不生,造成氣血兩虛、氣血瘀結的複雜症候。因此,病之初期症候以祛濕清熱為要,對疫毒之邪又要重視涼血解毒,病之久者應根據病情,邪正兼顧,權衡治療。
中醫治療:早期一一熱毒熾盛,然寒涼之藥易傷脾胃,故於清熱解毒之中,兼益脾胃,中藥組成如下:
柴胡5g白芍20g丹參30g黃芪30g靈芝20g五味子10g豬苓30g苦參10g太子參30g連翹20g虎杖20g淮山30g甘草30g垂盆草20g黑螞蟻20g葉下珠20g白術15g茵陳15g板蘭根20g繡花針30g。
應用上藥,對於大三陽,轉氨酶在100以下,絕大部分可以降下來,若患者體質好,熱毒盛,可加白花蛇舌草30g、半枝蓮15g;在中後期,或脾虛者可加白術15g、紅棗5~10枚。
西醫抗病毒治療:
1、大三陽:乙肝核糖核酸3mg+生理鹽水2m1 im q2d×9個月以上
2、小三陽:乙肝核糖核酸3mg+生理鹽水2m1 im q3d×6個月以上
3、拉米夫定副作用大,恩替卡韋價格貴,應根據情況適當選用.有些人病毒降至5處方相持不下,可用拉米夫定2~3個月,效果很滿意。
4、肝功能異常,應配合輸液治療:
(1)GPT400以下,70以上
5%G S   250m1
ATP     60m g
肌苷    0.5
COA    200u
門冬氨酸鉀鎂10m1 ivgtt qd×10
同時用5%GS   250m1
強力靈   60m1  ivgtt  qd×10。
(2)GPT>400u,或用以上藥物無效、年紀偏大者,可選用肝複肽80mg加入5%GS250m1靜滴。
5、對於一些不吃中藥,不打針的病人,我們還可以選用以下中成藥來治療:
雞骨草膠囊   4# tid    滅澳靈   4#  tid, 有胃病、消化不良者選用:
螺旋藻  4# tid  胎盤膠囊  2#  tid, 也能起祛毒保肝作用。
乙肝重在早期治療,早期病情淺,“邪氣雖盛而正氣未虛”。青少年早期多,中老年中晚期多,晚期病人舌質若有瘀斑,應做B超檢查,注意有無脾腫大或肝纖維化,若有應加活血去瘀藥,如鱉甲(敲碎醋灸用)、三七、赤芍,或選用三七總甙膠囊加入雞骨草膠囊、滅澳靈同用。一般每三個月複查一次兩對半、肝功能。
肝硬化腹水的治療,西醫多用速尿、氨體舒通,用後易引起食道靜脈大出血,因利尿而陰更傷。中醫說“至虛有盛候,大實有羸狀”,肝硬化腹水本為肝腎陰虛,標有腹水之征。中醫用滋陰利水法,陳嘯山老中醫用六味地黃丸加內金20g、茅根30~50g、赤小豆20g。茅根、赤小豆按藥理分析含有K+,理論上符合古人“利水不傷陰”之意。對於血吸蟲肝引起的腹水宜加豬苓30g、披地掛15g、螺絲草30 g利水消腫。
體會:乙肝是目前臨床常見病,中醫學認為乙肝是由於感受濕熱疫毒之邪,因正不勝邪,邪滯體內,造成了正虛邪戀,疫毒纏綿的狀態。根據古人“治疫之法,總以祛毒為先”和乙肝病毒具有一般濕熱之邪粘膩纏綿的特點,以濕熱疫毒來認識乙肝的病因病機,並指導臨床治療,特別是在中晚期,除濕熱疫毒之外,還存在著脾氣虧虛的情況,這與慢性乙肝病人常存在著免疫功能低下是一致的。古人雲:“久病入絡”。這是乙肝病人發病中不可忽視的一環,由於免疫應答反應造成了肝細胞損傷,使肝臟血流不暢,出現淤滯狀態。根據以上病理變化我們自擬“解毒化淤益肝健脾湯”,以清熱解毒之苦參、連翹、虎杖、茵陳、板蘭根、葉下珠、垂盆草、甘草、豬苓為主藥,清熱利濕瀉火解毒:黃芪、太子參、靈芝、五味子、黑螞蟻益氣健脾,扶助正氣,提高機體免疫功能:
田七、丹參、鱉甲活血祛瘀改善微循環,再以柴胡、白芍為引,使藥至病所,共湊解毒化淤益肝健脾之力。
現代醫學認為乙肝病理機制與機體免疫調節功能紊亂有關,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,情志抑鬱不舒,心理壓力過大,也可影響乙肝的治療效果。因乙肝病程綿長,我們應做好病人疏導工作,讓他們充分認識到乙肝的危害性,和早期治療的必要性,以及長期守方堅持治療的重要性,使病人樹立信心,堅持治療是獲得良好療效的關鍵。乙肝多伴有呼吸道症狀:如鼻炎、氣管炎和胃腸道不適等症狀,反復感冒者可以加些柴胡、黃芪、太子參、辛夷、蒼耳子等多伴有上呼吸道和腸胃虛弱。
 
參考文獻:
1、乙肝中醫療法,中醫專家論治疑難病。
2、肝病專家解答
3、中西醫診療方法從書
4、當代中醫各家經驗集要
5、從分子生物學角度探討中西醫結合理論 劉亞光

在线客服